????
????□ 張允盛
????麥收的日子蘊藏在豐收的季節(jié)里,對于很多人來說,可能心情充滿收獲的喜悅和欣慰,然而,對于我來說,記憶中麥收的日子除了喜悅和欣慰之外,更多的是勞累的不堪和心靈的煎熬……
????收麥的過程無非是“割、拉、曬、垛、軋、揚、裝”,但這其中的每個程序雖然輕重不一,但是,最讓人頭疼的是時不我待的“緊”和密集型勞動的“急”,往往是一般成年男人也吃不消,更何況當時我還是一個未成年的孩子……
????先說“割”吧,炎炎烈日下,茫茫的麥田,當時只能用最傳統(tǒng)、最原始的鐮刀收割,低頭彎腰不計其數(shù),戴著草帽仍揮汗如雨……
????“拉”,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魯西南農村,地排車無疑仍是最傳統(tǒng)最實用的農活運輸工具。往地排車上裝割下的麥子雖然不算太累,但是,往車上抱麥的時候,胳膊、臉以及胸部稍不小心,都會扎上麥芒,那個滋味確實比割麥子還難受。好不容易裝上車往外拉,幾百斤的載重加上腳下松軟的土地,你就是肩膀勒緊,車絆入肉三分,把身體向前傾成弧形,甚至把臉貼到地上,車輪才能緩緩向前滾動。到了地頭,自然是只有出的氣,沒有進的氣,兩腿酸痛得一屁股坐到地上再也不想爬起來……
????把麥子拉到軋好的場院里,為方便軋場時拖拉機輾到每個麥穗頭,確保顆粒歸倉,首先必須把拉來的成捆的麥子用叉子或手抖落開,然后根據(jù)自家場院面積大小再用叉子攤開,在陽光下進行曝曬,以便使麥穗曬干后便于輾軋脫粒。這時候,收音機里的天氣預報成為主宰農村千家萬戶命運的十二分敏感的“信息”。傍晚時分,一旦天邊出現(xiàn)烏云翻滾、電閃雷鳴,一場不吃不喝、分秒必爭的“垛場”大戰(zhàn)開始了,一叉一叉,在極有限的時間內,把幾畝攤曬的麥子從低到高有規(guī)則地堆垛在場邊一個五六平方的地方,然后再用塑料布或其他能遮風擋雨的家什蓋起來,并用石塊、繩子或掃帚固定好,趕在雨前讓麥子“緊急避難”,可以想象,那種高強度的體力損耗和精神緊張簡直無法形容。場院里、大路上,沒有對話,沒有語言,只有火急火燎般在所攤麥層和麥垛之間來回穿梭的人們,或拿著塑料布、床單之類的遮雨工具往自家場院飛奔的身影。此時,最樸素的鄉(xiāng)親們無疑面對老天帶來的一場類似海嘯或地震一般的劫難,他們不能不為一年的血汗付出義無反顧地沖鋒陷陣。土地是生活的根,糧食是生存的命,在此時此刻體現(xiàn)得可謂淋漓盡致……
????“軋”是麥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,因為當時的農村軋麥子主要方式就是租用拖拉機拉上鐵磙子,在攤好的麥層上按順逆時針轉圈圈。軋場按小時算,每小時20元,但是,在那個年代,即使拖拉機這樣現(xiàn)在看來很粗陋的打場工具,一個村里也就一兩臺,所以,曬好麥子等軋時只能排隊。在等軋的過程中,若遇天氣不好,垛場攤場又是一項極其繁重的體兒活。有一次,我因天氣突變連夜垛完場后,癱倒在床上根本爬不起來,冥冥之中,一輛嶄新的連割帶脫、不出地頭就能裝麥子的新型機器“轟轟”地開進了我的夢中……
????誰也沒想到的是,我的夢想居然真的變成了現(xiàn)實。如今的新農村,當年割麥的鐮刀、拉麥的地排車、軋麥的鐵磙子幾乎絕跡成了“文物”,農忙麥收取而代之的是省時省力又省心的聯(lián)合收割機?!皺C器一響,麥粒滾淌”,機械化、集約化的高效耕收水平騰出大批勞動力走出鄉(xiāng)村進城務工,農業(yè)科技的進步和城鄉(xiāng)一體化進程的日新月異,讓農村廣大父老鄉(xiāng)親擺脫了原始傳統(tǒng)的體力勞動,體會到了生活的富美和日子的甘甜……
????麥收的日子,是辛酸的記憶,也是無限的感慨,是不可忘卻的歷史,也是夢幻多姿的未來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