桃源集
桃源集村位于曹縣城西北34千米,350省道和新沖小河過于村前。聚落呈南北長塊狀,按方位分別稱為南街、大中街、北街等七道街,總面積5.13平方千米,2432戶,6000余人。
元明之際,桃源集村西南一千米有王官營,即今舊集,為當時商賈聚集之地,時官富云集,其東北一千米原為官富之北桃林,每年初春,桃花盛開,香飄十里,故稱桃園。至明初山西洪洞遷民,有多姓住此,因有桃園,故稱桃園村。時有文人,為取吉利,取陶淵明《桃花源記》中桃源,遂改“桃園”為“桃源”,桃園村隨雅化為桃源村。明嘉靖間,王官營集市北移桃源村,商貿(mào)輻輳,遂名桃源集。尤及清代,累設(shè)官府,四鄉(xiāng)云集于此,遂成一方重鎮(zhèn)。
桃源集村明屬板城都,清屬夏侯里。清初,桃源飛虎廳設(shè)后西街西部路南,屬中央直隸廳,“桃源廳以飛虎街轄三省七邑,訟獄多歸之”(相當邊界軍分區(qū)),包括直隸大名府長垣、東明,河南開封府祥符、儀封、考城,山東曹州府菏澤、曹縣等。1914年,裁撤桃源鎮(zhèn);1928年為曹縣第十區(qū)區(qū)公所駐地;1943年8月,改屬齊濱縣第三區(qū);新中國建立后,桃源集村先后為曹縣第七區(qū)區(qū)公所、桃源集公社、桃源集鄉(xiāng)政府、桃源集鎮(zhèn)政府駐地。
桃源集村歷史悠久,文化底蘊深厚,尤以山東省省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“桃源花供”聲名遠播。
桃源集村有正月初七制作花供祭祀火神的傳統(tǒng),據(jù)說源自明代初期。桃源集人為了祈求風調(diào)雨順、五谷豐登,就在初七這一天為火神上供祈禱平安。但是當時窮苦人家實在是拿不出雞鴨魚等供品祭祀火神,就用面粉捏成雞鴨魚的模樣,蒸熟后祭祀火神,這就是桃源花供雛形。
桃源集村做花供在明清時期就已盛行。正月初七桃源集“花供會”主要包括“進香”“進貢”等活動內(nèi)容。進貢儀式首先開路炮手在前點炮開道,鑼鼓隊、秧歌隊隨后為進貢隊伍引路,有的街道準備了花車和高蹺?;ü┑搅瞬逝镏?,依次擺放在火神像前。第一是蘿卜雕成的牌坊,上飾以紅綠相間的五脊六獸,涂漆精彩,獨具匠心;第二是高聳的寶塔和長虹似的大橋,鐵塔巍然,點綴于山林水澗,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;再就是形態(tài)各異、栩栩如生的飛禽猛獸等。
正月初七桃源集花供廟會,年年都會吸引周邊十幾萬群眾前來趕會祈福,因為看花供的人實在太多,所以必須走著看,不能停下,因而至今仍流傳著 “桃源集花供——走著瞧”的歇后語。
在魯西南、豫東影響深遠的桃源花供,今天成了菏澤乃至山東響當當?shù)拿袼灼放?。如今?00多年的民俗傳承讓桃源花供得到越來越多群眾的喜歡。 酆 鴻